十大網路詐騙類型
近年來,公安部聚焦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,持續組織開展「雲劍」「斷卡」「斷流」「拔釘」及打擊緬北涉我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等一系列專項行動,統籌推進打擊、防範、管控、建設各項措施,取得顯著成效,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。然而,當前詐騙分子一方面不斷翻新詐騙手法,另一方面竭力逃避公安機關打擊,犯罪形勢依然嚴峻複雜。據統計,2023年電信網絡詐騙受害者平均年齡為37歲,其中18至40歲佔62.1%,41至65歲佔33.1%。刷單返利、虛假網絡投資理財、虛假購物服務、冒充电商物流客服、虛假征信等10類常見詐騙類型佔總發案量近88.4%。其中,刷單返利類詐騙發案量與造成損失均居首位;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的個案損失金額最大;虛假購物服務類詐騙發案量明顯上升,目前已位居第三。
一、刷單返利類詐騙
刷單返利類詐騙仍是變種最多、變化最快的詐騙類型,多以招募兼職刷單、網絡色情誘導刷單等複合型詐騙形式出現。詐騙分子在獲取受害人信任後,以「充值越多、返利越多」為誘餌,誘騙受害人完成任務,再以「連單」「卡單」等藉口騙取其不斷轉賬。此類詐騙發案量與損失數均居首位,受騙人群多為在校學生、低收入群體及無業人員。
【典型案例一】2023年3月,江蘇徐州曹某被拉入一個微信群,搶了幾個紅包後,有人發送鏈接誘導其下載APP,聲稱進入高級群可獲更大收益。曹某加入後,見群內成員紛紛發送收款到賬截圖,便在管理員誘導下開始刷單。完成數單任務並成功提現佣金後,群管理員稱其任務為組合單,須完成4單才可提現。曹某陸續加大投入後,對方以「操作失误」「賬號被凍結」等為由,誘騙其向指定賬戶轉賬共42萬元。因返現遲遲未到賬,曹某發現被騙。
二、虛假網絡投資理財類詐騙
詐騙分子透過網絡平台、短信等渠道發布推廣股票、外匯、期貨、虛擬貨幣等投資理財信息,吸引目標人群加入群組,透過交流投資經驗、安排「投資專家」直播課等方式博取信任,继而以「掌握內幕」「高回報」為幌子,誘導受害人在虛假網站或APP進行投資。初期允許小额提現盈利,待受害人加大投入後,便以各種理由拒絕提現,甚至誘騙繼續追加投資,直至資金全數被騙。此類詐騙受眾多為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單身人士或熱衷投資、炒股的群體。
【典型案例二】2023年3月,安徽阜陽張某在某相親網站結識自稱外匯投資機構工作人員的李某,雙方確立戀愛關係後,李某以不便操作為由,請張某代為操作其投資賬戶。張某見多次投資均盈利,便在李某誘導下自行註冊賬戶,先後轉賬100餘萬元進行投資。其後平台客服稱張某違規操作涉嫌套利,賬戶被凍結需繳納罰金,張某因擔心資金損失,繳納40餘萬元「罰金」後仍無法登錄,方知被騙。
三、虛假購物服務類詐騙
詐騙分子透過微信群、朋友圈、网购平台等渠道發布低價打折、海外代購、0元購物等虛假廣告,或提供代寫論文、私家偵探等特殊服務,誘騙受害人透過社交軟件私下交易,再以關稅、定金、手续费等名義騙其持續轉賬,最終拉黑失聯。
【典型案例三】2024年4月,四川攀枝花王某在瀏覽網站時發現一間售賣測繪儀器的公司,客服聲稱私下交易可節省四分之一的費用。王某信以為真,預付定金1.3萬元後,對方卻以需繳納手续费、倉儲費等為由拖延發貨,王某遂意識被騙。
四、冒充电商物流客服類詐騙
詐騙分子透過非法途徑獲取受害人購物信息後,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客服,謊稱商品質量問題、快遞丟失需理賠,或店鋪違規需重新激活等,誘騙受害人提供銀行卡和驗證碼,或透過共享屏幕、下載APP等方式逃避監管,從而詐騙錢財。此類詐騙主要針對电商平台消費者或店鋪經營者。
【典型案例四】2023年10月,四川宜賓張某接到自稱「物流客服」來電,稱其快遞丟失需理賠。張某查看購物APP發現某商品物流未更新,遂信以為真,按對方指示下載聊天APP和銀行APP進行操作,後被誘騙輸入所謂「解凍代碼」進行轉賬,收到銀行轉賬短信後發現異常,方知被騙。
五、虛假貸款類詐騙
詐騙分子透過網站、短信、社交平台等發布「低息貸款」「快速到賬」等虛假信息,冒充銀行或金融公司人員,以「無抵押」「免征信」為誘餌,誘使受害人下載虛假貸款APP或登錄虛假網站,再以手续费、保证金、驗資流水等為由騙取轉賬,甚至誘騙寄出銀行卡用於轉移涉案資金。此類詐騙主要針對有貸款需求、急需周轉的人員。
【典型案例五】2024年5月,江蘇無錫王某收到一條低息貸款短信,點擊鏈接下載APP後申請貸款,平台顯示銀行卡錯誤需繳納解凍費,王某轉賬6萬餘元後仍無法提現,遂意識被騙。
六、虛假征信類詐騙
詐騙分子冒充銀行、金融機構客服,謊稱受害人曾開通百萬保障、校園貸等服務,或信用記錄存在問題,需註銷賬戶或消除記錄,否則影響征信,繼而以驗證流水、清空貸款額度等為由,誘騙受害人在各平台貸款並轉至指定賬戶。
【典型案例六】2023年9月,四川眉山鄭某接到自稱支付寶「客服」來電,稱其學生時期開通的花唄服務需處理,否則影響征信。鄭某按指示在不同APP借款並轉賬至指定賬戶,被騙14萬餘元。
七、冒充領導熟人類詐騙
詐騙分子利用領導、熟人照片及姓名包裝社交賬號,添加受害人為好友或拉入群組,透過噓寒問暖或模仿語氣發出指令,以不便出面為由,偽造轉賬截圖要求代為轉賬,並以時間緊迫等藉口不斷催促,利用信任心理實施詐騙。
【典型案例七】2024年1月,江蘇鎮江方某在微博收到冒充其姐姐的賬號消息,對方以手機銷號為由請其協助郵件查詢名牌包訂購,並墊付尾款。方某兩次轉賬後,客服再索押金,遂意識被騙。
八、冒充公檢法及政府機關類詐騙
詐騙分子冒充公檢法或政府工作人員,以涉嫌洗钱、非法出入境、快遞藏毒等為由威脅受害人配合調查,出示虛假逮捕令、凍結書等偽造文書,要求其至封閉環境操作,將資金轉移至「安全賬戶」實施詐騙。
【典型案例八】2024年5月,江蘇無錫杜某接到自稱公安局民警的視頻電話,稱其銀行卡涉嫌洗钱,需下載會議軟件共享屏幕核查資金,並將全部資金轉至「安全賬戶」以證清白,甚至誘使其貸款15萬元一併轉賬,被家人發現後方知被騙。
九、網絡婚戀、交友類詐騙
詐騙分子在婚戀、交友網站打造優秀人設,與受害人建立長期戀愛關係後,以遭遇變故、資金周轉等為由索要錢財,並根據受害人財力不斷變換理由要求轉賬。
【典型案例九】2016年,上海虹口武某網結識自稱剛畢業的女子楊某,雙方建立戀愛關係後,楊某虛構家庭變故等悲慘情況,利用同情心長期索要錢財,8年後武某發現其照片與實際不符,累計被騙160餘萬元。
十、網絡遊戲產品虛假交易類詐騙
詐騙分子在社交、遊戲平台發布買賣遊戲賬號、道具、點卡或免費抽獎等信息,以私下交易更便宜為由誘騙受害人繞過正規平台,或以操作失误、等級不足等要求支付「注册费」「解冻费」,得手後拉黑。
【典型案例十】2023年2月,江蘇鎮江王某在手游交易APP出售賬號時,一冒充「買家」的詐騙分子以830元價格誘其私下交易,並發送虚假交易截圖和二維碼,假稱已下單需聯繫客服確認,後以缴纳保证金為由騙取6000元。
If you believe your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, here are steps you can take:
1 Comment
Devon Lane
18 1 月, 2025“Great post! Really enjoyed the insights and found it very thought-provoking. Thanks for sharing!”